杂谈

焰火 vs 火炮

呵呵,在桑林志那里读到一篇关于焰火和火炮的blog以及讨论,觉得挺有趣的,也跟着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问题是这样的:yijun在blog引述了一段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关于火药与焰火的记载:

最后,我们应该谈淡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
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他们一切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
巧妙地加以摹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做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
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然后yijun提出了一个问题:“长久以来就熟悉了火药的中国,没有足够的发展火器技术的动力,都是一件令人迷惑的事情。” 并从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呵呵,这个标签是我加的)的角度作了解答,认为:“
技术源于需求,需求则源于政治与文化。”并假设“
设想另一个历史。假设能够制造佛朗机火炮的某个小国家是与中国接壤,那么长期的摩擦下很难想象中国不会发展自己的火器技术。”

不过jiyanjiang不同意,以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历史上(明朝为例)是很重视火器在军事中的应用的;另外,火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东方并不比西方落后。因此,应用需求并不是推进科学发展的主导因素,而是在“科学背后支撑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桑椹似乎支持这个观点,并援引了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83年所做的《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其中以火药的例子说明纯科学的重要性:

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
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
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
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呵呵,事实上这牵扯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的枪炮技术会落后; 第二,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现在科学。第二个问题太大了,短短的一篇blog说不清楚,所以只谈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最早发现了火药,但是最终在火器的使用上会落后于西方。

首先是中国的火器技术的问题,中国并非是只把火药用于娱乐,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火药用于战争的国家。其实这个也是显而易见,因为中国古代打仗的习惯,讲求的是谋略,而火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孙子兵法》里面专门有一篇是《火攻》,火攻也很早就用于实战,譬如田单的火牛阵,周郎的火烧赤壁,但是这些大多用天然的易燃物(譬如油脂干草之类的),这些引火物受气候的影响很大,呵呵,譬如周郎烧曹操的时候,万一借着东风来了一场及时雨,周郎就要郁闷了。但是火攻有时又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水军交战的时候,所以最迟在唐末的时候,火药已经用于战争了,最早的用途自然是为了纵火,譬如宋初的火球,用硝、硫、木炭以及其他药料为核心,外面用多层纸或是布包裹,然后涂上沥青,松脂或是黄蜡用以防潮防水,并有引信发火,使用的时候,用人力或是礮(也就是抛石车)投掷到敌营,对于城垒或是车船非常有杀伤力。火球只是火器的雏形,后来很多更为先进的火器的被制造出来,由于我们不是回顾火器史,所以就略去,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周纬写的《中国兵器史稿》,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比较系统,其实在古人写的《武经总要》等书里也有很多关于火器的记载。

纵观中国的火器使用史,火器发展的两个高潮时期是宋与明,其背景都是频繁的战争,而火器技术的没落是从清朝中叶开始的,其背景是康乾盛世,河清海晏。从这个角度,功能主义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只有有了技术的需要,才会有技术的创新,否则即便是有了创新,也会被湮没。所以这和清朝愚昧不愚昧关系也不大。举个例子一个国家有10块钱,如果都买了大炮,10块钱就没了;如果都投资在经济上(譬如兴修水利等),那么每一年都会有1块钱的回报,那这个国家该如何选择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战争的可能性,如果战争明天就会发生,那么自然是买大炮,因为没有了大炮就没有了明天;如果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那最优的选择自然是投资经济,这样在将来如果有需要就可以买很多的大炮。但是这个国家不可能很清楚的知道战争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经验来估计战争的可能性。在宋朝与明朝,战争显然无时不在(明朝前期抗蒙古,中期倭寇,后期后金,战争的规模都较大),而清朝根据经验,以为战争不会很快的到来,国家投资的重点自然不在火器上。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在重新update了对战争发生可能性的估计之后,才手忙脚乱的开始发展新军。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的纯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方向还是缘于技术的需要,是一个物质的需要,而非纯粹的意识上的价值与思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各门科学中,哪些科学发展的速度最快?申请到funding最多的学科发展最快,怎样才能申请到funding,呵呵,写过proposal的人自然知道各中的诀窍。回到古代,譬如数学,宋元四大家的著作是数学史上的一块丰碑,但是后来居然都没有人能读得懂了,这就是没有物质支持的科学(广义)的结果。技术与科学是相互促进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而非单向的从科学到技术的关系。

Blog分类: 

否定犹太大屠杀的言论与反响

今天早上收到学校校长的一封信,他老人家不经常给全校的学生发群体邮件,一般都是由什么重大的事件才集体通知一下,譬如学校今年筹得了几亿刀的捐赠什么的。因为这些事情都太大了,所以和我的关系就不是很大了,也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信,今天的信只是扫了一眼,是关于大屠杀(Holocaust)的,我以为是关于某个纪念日活动的,譬如马丁路德金日之类的,所以就没有在意,到了学校,看了今天的学校日报,头版头条也是关于大屠杀的,仔细读来原来是这么一个故事,倒是和前些日国内的一件事儿比较相似。

这件事的起因是我们学校一个教授的言论。不久前,伊朗总统宣称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一个神话,是捏造的,并认为以色列这个国家不应该存在。我们学校的一个教授对此作出了评论,说:


我应该祝贺他[指伊朗总统]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第一次清楚地指出了这件事情[指大屠杀是捏造的],并因为他不是一个西方国家的元首而感到遗憾。



这番言论上周六的被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报道,在我们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发表这些言论的教授其实不是研究历史的,而是搞电子工程的。76年在拿到tenure之后,他就写了一本书指出大屠杀是捏造的。这本书首先由英国的Historical Review出版社出版,过了一段时间才在美国出版,在这个教授的主页上上可以下载到这本书的全文,他似乎不在意这本书的版权,并欢迎访客下载。

现在一些学生正在联名签署抗议书,今天的学校日报上说已经有200多人签名,并号召更多的人来支持抗议。这个教授的一些学生也开始罢课。学生家长与当地社团的抗议更为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言论自由的界限。很多同情大屠杀受害者的人指出这一言论已经超越了言论自由的范畴,而是一个扭曲历史煽动仇恨的言论。同时,学校一些专门做历史研究的教授也给出了回应,一位教授大屠杀历史的教授认为发表上述言论的教授是“ a crank and a fool”,并评论道:


I just hope people will not overract to this. He loves the attention and why should we give it to him? This is how he publicizes his crazy views and we should just treat them with the contempt they deserve.


呵呵,整件事情都和国内的一件事情比较相似。处理方法却有所不同,state应该依靠society的力量,否则只能使state更脱离society,从而降低了state本身的legitimacy,所以说糊涂啊。

Free Tags: 
Blog分类: 

我自己的被封与解封

大概是过年时候,照例通过google analytics查看网站的流量,IP数由日平均的1000多突然降到400多,以为是过年,大家都没时间上网,后来看了IP的地理分布,基本上没有国内的,持续了两三天,觉得应该不是过年的问题,可能是被封掉了。后来到Phoenix那里,看到他说访问不了我的blog,更证实了我的猜想。然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去解封。首先需要确认一下被封的是域名还是IP,于是把域名暂时指向了别的IP,看看有没有问题,但是更改完Name Sever就发现这样的测试没有意义,因为我可以直接请国内的网友通过IP地址来访问我的网站,经过测试,发现是IP的问题。

然后就是考虑如何解封,大致有两个办法,一是技术上的,二是程序上的。技术上的很简单,直接更改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了,但是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第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被封总该有个理由吧,第二有可能会妨碍其他和我一样使用site5的朋友们,当年是通过dummy才知道site5的,后来fufu也来了,他们都有面向国内的访客,如果我任意更换IP地址,很可能导致整个IP串被封掉,所有使用site5空间的网站都不能从国外访问;于是还是使用了程序上的方法,写信询问。在此感谢维基百科,因为它详细的写了该与那些部门联系。国内的反应也挺快的,其实这事儿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是批判老袁的,关键是我讨论老袁的blog的回复导致的,很多访客留下了比较愤愤的甚至是咒骂的回复,一共四十多篇,导致了整个blog的被封。现在已经把那篇blog设置为只有注册用户才能观看,避免再次出现问题。呵呵,问题解决了,感谢phoenix, he siyu, allergo等几位网友的帮助!:)

Update:原来以为Domain Name 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看来Domain Name也是有问题的,所以可以暂时通过IP来访问 http://66.246.170.87 ,我已经启动了Drupal的多站点支持,理论上可以通过无数多的domain name来访问本Blog,回头先把 http://www.ourblogs.org 指向这里:)

Free Tags: 
Blog分类: 

英语维基百科:刻意修改的历史

呵呵,中文维基百科被国内封了,德语维基百科被德国法院封了,现在英语维基也出了问题:有些人在有组织的刻意更改历史。这些人是谁?美国的国会议员。

这两天一直在讨论如何书写历史的问题,大家都赞同一个较为客观的书写方式历史,反对为尊者讳。可是刚刚看到的一个报道,在过去六个月中,英文维基百科被美国议员的雇员们修改了1000多次,修改的重点是议员们的个人历史,也就是简单的传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麻省的众议员Marty Meehan,此公竞选的时候说自己只干8年,但是后来食言,继续恋栈。此事被人写入英语维基百科。但是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他的助手授意一位实习生把维基百科上由大家编写的Marty Meehan的简传给删除,另换上Marty官方的简传,因为维基百科每次的修改都保留有纪录,所以不难找到新旧两个版本,原来的版本是这样写的:


Meehan first ran for Congress in 1992 on a platform of reform, as part of that platform Meehan made a pledge to not serve more than four terms, a central part of his campaign. This breaking of the pledge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5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 of Massachusetts.


后来被改为:


Meehan was elected to Congress in 1992 on a plan to eliminate the deficit. His fiscally responsible voting record since then has earned him praise from citizen watchdog groups. He was re-elected by a large margin in 2004.

<

p>

后来又再次被人改回,指出他的食言,但是不久以后又被来自国会的IP更改为:


(Meehan) also supported term limits, pledging to serve no more than four terms.



于此同时,Marty惊人的高达4百80万的竞选筹款也从维基百科中删除,至今也没有在被加入。

Marty只是这1000多次的修改中的一个例子。议员的雇员们不仅修改他们老板的个人历史,还相互谩骂,佛吉尼亚议员Eric Cantor 曾在维基百科上被骂,说他“闻起来像牛粪”,而做这次更改的IP也是来自于国会的。

因为来自国会的访客大量的修改维基百科的内容,维基百科曾于去年11月和12月封掉了国会的IP,禁止他们修改百科内容,并指责他们进行“deliberate attempt to compromise the integrity of the encyclopedia”

呵呵,命运多舛的维基百科啊。

Blog分类: 

说说自己受过的中学历史教育吧

呵呵,老袁说我们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那就让咱们这些吃过狼奶的反过来想想自己受过的历史教育吧,也想想狼奶到底是什么。俺先说说俺印象中的中学历史教育。

俺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我们厂的子弟学校读的,学校不怎么好,不知道现在解散了没有。初中历史课一开始好像不是由专门的老师来讲的,讲历史的老师像是一个“不管部老师”,包括历史课在内的一些低年级的副科他都会来客串讲一下,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念念课文,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好像给我们讲过不少评书的内容(东周列国志,三国,隋唐演义等),听起来还挺好玩的。到了初二下学期或是初三,有一个年纪大一些的老师给我们讲历史,上课特别爱写黑板,一写就是就是好几黑板,还必须做笔记,同学们普遍苦不堪言,老师还定期检查课堂笔记。我们班是我们年级八个班里最差的一个班,上课纪律特别不好,班主任的课以及主科老师的课还凑合,像历史地理这样的课,课堂秩序特别差,没有人用心,都在私下里聊天,所以老师经常会发火,有时候场面挺僵的。那个老师倒是很认真负责,就是比较刻板,所以历史课大家都是敷衍。历史有一个初中会考,权力是下放到各个学校的,所以学校也就糊弄糊弄完事。中考印象里是不考历史的。所以初中历史基本上没有学过到什么东西,不知道各位对初中历史的感觉如何。看了老袁的文章,我已经记不起来初中历史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讲的,所以才到网上google到了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翻看了一下,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印象了。

高中的历史课就更别提了。我们那个时候的高考是3+2,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因为历史等科目不是高考内容,基本上都没有怎么教。历史课似乎就是为了高中的毕业会考,那是高考的入场券,所以印象里历史课上基本都是在圈化重点,准备会考。历史的毕业会考好像在高一或是高二上学期就已经进行了,基本上都是六十分万岁。历史课本好像都没怎么用,新崭崭还扔在那里。

基本上这就是印象中的中学历史教育了。因为历史始终是作为副科,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怎么用过心,课本也没有仔细研读过。可能高中考文科的同学对历史课本要学得多一些,但是起码在我读中学的那个时候,重理轻文还是很普遍的,文科考生的数量要远远低于理科考生的数量,并且很多文科的考生也是半路出家:头一年考理科高考的成绩不理想,第二年复读才转文科的,所以对于历史课本也就是一年的工夫。

呵呵,总体上的感觉,是学校和高考剥夺了我们喝“狼奶”的机会。到了现在,狼奶没喝到,却被指责为是喝狼奶长大的一代,冤枉啊:)






Blog分类: 

从Blog看Blogger的文理科?

呵呵,在Jordin那里读到一种划分blogger是学文还是学理的标准:

1:看其所在的BSP(blog service provider)。如果是sina这样大众化的,一般就是文科的。如果在donews,大多应该是理科的。

2:如果有自己专门的域名和空间,自己用word press等架设blog,那此种技术狂人显然是理工科的。

3:看其blog上的设置,如果有很多很花哨的内容,如blogline的blogroll、feedburnner的种子、各种阅读器的订阅连接、Technorati的标志等,都暗示着blog主人是一个web2.0的技术爱好者,理工科的。

4:看其blog的主要内容,如果大都是与技术无关的新闻、法律、文学等,就是文科的;如果喜欢讨论很geek的东西,就应该是理科的。例如安替,虽然曾经是一个程序员,但现在是一个新新闻人,所以算是文科的。

5:如果有人说上面给出的安替blog的链接是无效的,那么此人应该是文科的。而我,可以想办法访问到,那么我必是理科的。

呵呵,不过在我这里却没有一条是准的:

  1. 我不用大众化的BSP,可是我是学文的;
  2. 我有专门的域名和空间,自己用drupal架设blog,可是我是学文的;
  3. 我的blog上有很多花哨的东西,有“feedburnner的种子、各种阅读器的订阅连接、Technorati的标志等”,可是我是学文的;
  4. 我这里geek的东西与历史各占一半儿,可是我是学文的;
  5. 安替的blog我能正常访问,可是我是学文的。

根据逻辑实证主义,Jordin的理论被证伪:)呵呵,其实现在的文理分界已经非常的模糊,以文理为标签实在意义不大。

在Jordin的这篇帖子上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碰到了同门师兄弟Li Dan:

Dan Li @ 2006-01-22 13:31 地址: http://blog.lidan.net

我有自己专门的域名和空间,可是我是文科的

我自己用MovableType架设blog,可是我是文科的

我能无障碍访问Anti的blog,可是我是文科的

我煞费苦心才认清楚认证码里的数字,可见我果然是文科的! :)

想起来老摇说的一句话

应该说,圈子真小。:-) 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有N条以上少于M个节点的途径。

说这话的起因是因为我在bbc上看了关于《新京报》的报道,然后就跟着链接去了安替的blog,在安替的blog上看到了老摇的链接,在老摇那里撞见一堆熟人,结果我大发感慨。

世界就是这么小,那天随便的down了一首mp3听,一听耳熟,原来是以前的一位兄弟最近出了一张专辑。上次见他还是在DC附近的阿灵顿高地,我和MM驾车从距他不过10分钟路程的地方去找他,结果迷了路,其间无数次闯入五角大楼被卫兵挡回,还稀里糊涂的开到Arlington Heights附近一条什么河的一个什么岛上去,找到他是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转了足足三个小时,一起在街边吃了河粉。后来他回国了,到了一家港资银行去做“买办”,每天忙正经事儿,也很少在MSN上听到他唱歌了。但是那天居然意外的听到了他的专辑--于是赶紧从书架上翻出他送给我的签名限量版用打折的Sony CDR刻录的CD--说不定是未来的Kurt Cobain呢:)

呵呵,小小寰球。

Free Tags: 
Blog分类: 

德语维基百科被封


中文的维基百科仍然前途未卜,而本月十七日德文的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de)也被柏林一家法院查封关闭。虽然二十日(也就是昨天),德文维基百科设法通过缴纳一笔数目不大的罚款暂时规避了法院的禁令,重新上线,但是现在如果访问 wikipedia.de,仍然只有一纸关于这场官司的告示,并没有完全恢复原来的内容。德语的维基百科仍可以通过 de.wikipedia.org 访问,因为这个站点是设在美国的,不受德国法律的约束,但是 wikipedia.de 仍然不能正常链接 de.wikipeida.org的内容,因为这也已经被法院禁止。不尽如此,德语维基百科仍然面临着再次被封闭的危险以及二十五万欧元的罚款,如果它的负责人不遵守法院的裁决,也将面临六个月的监禁。



自由言论在德国一直都是一个充满着争议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是否可以自由的谈论纳粹以及极右翼的思想观点,但是这次德语维基百科被关和右翼思潮并无关系,问题出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已故的德国黑客那里。这个绰号叫作Tron的黑客曾经在德国的黑客圈里非常有名气,他成功的破解过付费电视和电话卡,也破解过加密的电话等等,但是1999年的时候,他却神秘的死去,法院断定他是自杀,但是几年后民间开始流传起种种关于他的死亡的猜测,不少人声称他的死是一场阴谋,与他意外破解的一些信息有关,并且越传越神。这位黑客的真名叫作Boris Floricic,德语版维基百科上为他建立了专门的词条,而问题就出在这个词条上。

按照德国的隐私法,只有公共人物的全名才能出现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对于非公共人物,一般只能使用他的名字加上姓的缩写,譬如Tron只能被称为Boris F.,但是德语维基百科上使用了这个人的全名Boris Floricic,招致了这位黑客父母的不满,认为这样侵犯了他们儿子的隐私,要求法院马上关闭德语的维基百科并开始法律诉讼,所以一月十七日德语维基百科即遭关闭,后来在维基百科的律师的努力下,才得以以一种变通的方式于二十日再次上线。

由于维基百科是web 2.0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次事件也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特别是在blogger之间,已经有一个声援维基百科的运动在进行,他们所做的就是尽量在自己的blog里提Boris Floricic这个名字,争取使法院接受他是一个“公共人物”,这样维基百科就不违法了。同时维基百科的德语网站再次举行募捐活动,为打这次官司筹集资金。不过,也有不少人支持Boris Floricic的父母,认为维基百科无权涉及人物的隐私。

这场官司还涉及到了法律管辖权的问题,德语维基百科的内容实际都是储存在 de.wikipeida.org 域名下的,这是一间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德国的法院对它的内容有没有管辖权还要进一步的审理,现在德国法院可以做的,就是切断 wikipedia.de 与 de.wikipedia.org的联系。

继续关注这起案子,这对中国也有借鉴意义。像现在这样私下的封锁中文维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负责的部门真的认为中文维基的某些内容存在问题,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公开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查封还是罚款,只要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都是合理(legitimate)的;但是私下封了维基百科的地址,等于把一件可以用正常手段解决的问题给复杂化了,未必真的有利,并且给别人徒增口实,此举甚是糊涂啊。

Blog分类: 

不换毛衣的总统

<

p>


玻利维亚新当选的总统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宋代的中国。若是在宋代,仅仅因为他的穿衣习惯就可以被骂为大奸了,苏东坡的老爸苏洵(这个存疑)说: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 ... ...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可这位玻利维亚的当选总统偏偏就是一位“衣垢忘澣”的人。当选后,他出访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九个国家,在行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他这件玻利维亚本地羊驼毛织的套头毛衣,穿着这件毛衣他会见了不少政要,这其中包括西班牙首相(上图一),中国国家主席(上图二),南非总统(上图三)等等。特别是在南非,那里正值酷暑,可是他仍然穿着这件“多用途”的毛衣,真是厉害啊。不过这好像也是他的风格,在网上搜索一下EVO MORALES的图片,还真找不到一张他穿的比较正式的。美国的很多杂志也因此而嘲笑他,上面的图片就来自于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不过嘲讽他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左翼政治观点,他自己也声称是“美国的噩梦”。

Blog分类: 

初评百度的国学搜索

原来说百度的[国学搜索网站|http://guoxue.baidu.com]要等到1月12日才上线,可是今天发现已经可以访问了。于是好奇随便查了一些句子,但是结果并不是很让人满意,甚至不如网上已经有的一些资料。我随便搜索了一下“墨子”中的一些章节,发现百度不过是做了些纯文本的页面在那里,没有注疏,什么都没有,远不如[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做的注解版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不论是搜索(与google或是古登堡计划相比)的方面看,还是国学(与已有的国学网站相比)的方面看,百度国学搜索的技术含量都很低,并且有一些明显的纰漏与错误,以[《墨子·备城门第五十二》|http://guoxue.baidu.com/page/c4abd7d3/13.html]为例,中间有些句子根本读不通,很多异体字要么用偏旁拼凑的七零八散,要么就不伦不类的杂糅在那里,譬如下面这句: 城四面四隅,皆为高磨衤斯,使重室子居亓上,亻侯適,视亓亻能状,与亓 进左右所移处,失亻侯,斩。 首先,排版有些问题,在不该换行的地方有硬换行,感觉像是从什么地方拷贝粘贴过来的。 其次,既然需要做国学搜索,就该做的专业些,显示不出来的字最好用图片表示,这样分开的(衤斯)字远不如 [http://www.kzeng.info/files/J010193AB.jpg] 看起来方便,而分开的(亻能)字也不如[http://www.kzeng.info/files/J010193AC.jpg]方便。这样字作起来并不难,不知道百度为什么不“勉为其难”? 再次,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与通假字杂糅在一起,又不给注释,显得非常混乱,譬如“適“字,虽然它是敌(敵)的通假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简化为”适“?还有这个(亻侯)字,不知道为什么百度要加个单人旁,我在超星上查了清人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这里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候“字,不知道百度在这里卖得什么关子? 再再次,还是想强调注疏与训诂的重要性,这些古籍到了以考据为癖的清朝人那里,几乎都有了比较完备的集前朝历代考据之所成注本,如果能将这些书也汇入,那才更有意义。譬如上面的这句引文按照吴毓江的考证,本不该在《备城门》这里,而应该在《号令第七十》那里,[清华网站上的《墨子》中|http://rwxy.tsinghua.edu.cn/rwfg/ydsm/ydsm-qw/02-%C4%AB%D7%D3/015.htm]有较详细的注解。 总的来说,感觉百度的这个国学做得非常的一般,还没有达到[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的水平。
AttachmentSize
Image icon J010193AB.jpg1.92 KB
Image icon J010193AC.jpg1.94 KB
Blog分类: 

百度的国学网站

套用《庄子》上的一句话,百度现在是“ google 亦步,亦步;google 亦趋,亦趋 ”。google 有了专门的[图书搜索|http://print.google.com]和[学术期刊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后,百度马上也要推出一个[国学搜索|http://guoxue.baidu.com],多少有些效颦之嫌。不过想想,在国内的图书搜索已经有了[超星|http://www.ssreader.com]和[读秀|http://www.duxiu.com]了,百度从头再来倒不如买了读秀;而期刊搜索,又没什么好搜的,国内比较好的一些paper都发在SCI索引的期刊上了,其中多半是洋文,百度也不可能和google在这方面竞争;所以在针对印刷品的革命上,只好把矛头指向国学了。 这也确实是一件好事,毕竟系统整理国学著作,方便互联网检索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原先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但是后来它的一些内容需要付费才能查阅,多有不便,所以如果百度真的能收录现存的所有古代文献,套用网络一句俗语:这个无论如何都是要顶的!:)希望百度在整理典籍的时候把各家的注疏也收录其中,这样可以大大方便读者。在这一点上,台湾教育部的一个在线异体字字典是一个典范,每一个字都详细的罗列各朝各代辞书的详细注解,为了保证原汁原味,这些古书全都以图片而非文本的格式放在网站上的。 呵呵,拭目以待百度的国学搜索,但是建议现在那里的首页作一下更改,现在那里摆放了三本书《诗经》《四书五经》和《史记》。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重了,建议第一本换作《庄子》:)
Free Tags: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