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大嘴巴的土耳其总理

临睡前,瞥了一眼新闻,BBC 中文新闻又提到:

另外早些时候,土耳其还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商讨解决新疆骚乱的方法,然而作为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拒绝了这个建议。

土耳其总理要求在安理会上讨论新疆问题,在7月8日就已经读到,当时就觉得他是在不负责任的瞎说,但是 BBC 新闻似乎很看重这则土耳其总理大嘴巴的新闻,重复提及。如此,只能说 BBC 中文新闻的编辑水平太差了,或者他是在故意给人造成误解:中国利用安理会否决权否决(或者以此为直接威胁而拒绝)了土耳其的要求。

事实上,土耳其如果真的想把这件事情列入联合国安理会的议程,中国根本无法否决;但是,土耳其驻联合国的使团既不会也不敢把这件事情列入联合国安理会的议程,一切都不过是土耳其总理不负责任的言谈罢了。

按照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只对 Chapter VI 和 Chapter VII 中对国际安全有直接影响的决策拥有否决权(substantive vote),而对于那些并未直接涉及到国际安全的决策(procedural vote)并不具有否决权,后者只要有大于七个安理会成员国支持就可以通过了,而前者除了有大于七个的安理会成员国支持还必须没有常任理事国反对。虽然决定一个决策的投票是否是 substantive vote 还是 procedural vote 本身是一个 substantive vote(也是因此,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才被称为双重否决权),但是这只适用于对联合国宪章中未曾涉及的事件,而是否把一个事件(譬如新疆问题)放入联合国安理会的议程,是一个习惯上的 procedural vote,也是因此,如果土耳其执意要这么作,中国是没有否决权的。但是,土耳其使团肯定不会这么作。

因为这么作的成本太高,也有悖于联合国安理会一贯协商团结机制。譬如前不久斯里兰卡剿灭泰米尔猛虎组织造成平民伤亡的问题,因为安理会成员国中国,俄国和越南等国的反对,最终也没有放入安理会的议程讨论,而最初有这一打算的英国也只能放弃。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2006年安理会关于是否把缅甸问题放入议程的投票,尽管中国、俄国、刚果和卡塔尔反对,这一提案仍然获得十票的支持(十五个安理会理事国,四个反对,一个国家,十个支持,因此多数通过),从而列入安理会的议程中,这也说明,如果土耳其真的愿意承担这个成本去发动投票的话,中国并没有一票否决权(当然能不能通过是另外一说,现在的安理会,除了五个常任理事国,其余十个国家分别是奥地利,布基纳法索,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日本,利比亚,墨西哥,土耳其,乌干达,越南。土耳其如果想让投票通过,恐怕比登天还难)。

但是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土耳其总理不过是对着国内的民众胡说罢了,土耳其驻联合国的使团也不会糊涂到把这件事情当真,所以当土耳其驻联合国大使被问及这一问题时,他说:We didn't make any moves on that. That reports were not actually based on the realities. 当再次被追问,这个 not actually based on the realities 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这位大使只好说是报道误引(misquote)了土耳其总理,以此含混的敷衍过去。而当中国驻联合国的外交人员被问及此事时,回答也不过是 So be it,也没把它当会儿事儿。

Blog分类: 

中国眼中的世界

Economist Cover

这期的 Economist 封面让人想到了一个网络流传很久的图片游戏,先是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再是北京人眼中的外地,再是全国各地人民眼中的其他地方 (譬如这个link里的图片)。Oracle 赠送的纸板的 Economist 已经到期,也没有再花银子续订(一则看过的旧杂志实在难处理,二则网上有免费的电子版,放在 Smartphone 上看更方便),所以看不真切大图,但是还是依稀看到了长安街( Chang’an Street),看到了紫禁城 (Imperial Palace),看到了天安门广场(Tian’anmen Square),插红旗的应该是台湾,再远的自由女神像举得牌子上写的什么字就看不清楚了,更远处是欧洲、俄国,还有竖着钻井平台的非洲。

封面文章的内容倒是没什么新意,无非说中国要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想拉中国在 IMF 里多凑份子钱,拯救东欧国家于水火云云,呵呵,欧盟还不愿意救东欧呢,责任推给中国确实不厚道。

题外话,看惯了杂志,其实发现“听”杂志也不错,Economist 有 Audio Edition,放在 MP3 Player 或者手机里听也挺方便的,并且不影响干其他事情,原来用 PDA 手机,最常用的软件是各种阅读软件,但是现在手里的 HTC Touch Pro,用的最多的却是 Radio ,91.5 FM Chicago Public Radio,质量很不错(起码对我的口味,相比之下纽约的 Public Radio 就很糟糕,很少新闻及实时分析,就是不断的放音乐和 Opera),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抱着板砖一样的德生收音机,听 BBC 或者 VOA 。

Blog分类: 

改变中国

Changing_China

最新一期 Foreign Affairs 淡青色的封面上,大大的印着红色的 Changing China 的大字,很是耀眼,没有来得及细看,但是看摘要似乎还是挺乐观的,其实也是,没有必要拿西方十七世纪自三十年战争以来的历史来套中国的崛起,差别实在是大到没有什么可比性。虽然可以总结归纳历史经验,但是归纳本身已经浪费掉了 Degree of Freedom,用这样的归纳来预测未来,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换个角度,以中国秦汉以来的历史来预测未来的世界秩序,岂不是要得出世界将要大一统的结论?所以这期杂志封面上提出的问题还是不错的:“Can its [China's]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be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existing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这一句话里重要的不是 liberal 而是 existing ,不是自由,而是现状,什么是现状?就是战后美国确立的国际秩序,譬如几乎所有大的国际组织里都留有二战的影子,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无不体现了这样一种秩序。所以,Foreign Affairs 从美国的角度讲自然是要讨论如何来维护这样一种秩序;而中国现在所欠缺的恰恰是从中国方面来讨论如何平和的改变这种秩序。。。呵呵,又在杞人忧天了:)

Blog分类: 

“遏制俄国”

image 最新一期 《Foreign Affairs》上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让人感觉似乎一下在回到了60年前。60年前,1947 年7月份的《Foreign Affairs》有一篇署名为“X” 的文章,题目是" 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 ",这篇文章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也是西方世界对苏联遏制政策的始作俑者之一。时隔六十年,类似的一篇文章再次出现在同一本期刊上,似乎让人再次嗅到了冷战的味道。不过这次的作者并非美国的外交官而是乌克兰的前总理尤莉亚,因此这篇文章更多体现的是这位“美女总理”的“愿景”,而不是美国的政策方向。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就是:西方世界应该促使俄国变成沙特,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能源输出国。美女总理显然喜欢叶利钦胜过普宁--这并非是因为叶利钦更民主更自由而是因为叶利钦治下的俄国更腐败更虚弱。这样的偏好自然也是从她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她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能源集团。而对于整个乌克兰来说,因为没有看过对俄态度的民意调查,所以不知道普通乌克兰人的看法是怎样的。不过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分离确实有些意外,毕竟,乌克兰从17世纪中叶起就开始融入俄国,几百年的历史霎那间就化作了灰飞烟灭。

从中国的角度讲,中国自然也不希望俄国完全恢复到苏联鼎盛时期的状态,从地缘上说,有一个强邻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中国也不希望俄国就此完全的衰退分崩离析,很多情况下中国还是需要一个帮手的(power  还是 balance 一下的好^_^)。呵呵,对于中国来讲,俄国如果能够变成加拿大,印度如果能够变成墨西哥就好了--开个玩笑:)

Blog分类: 

全球和平排名

今天刚刚发布的一个排名,由《经济学人》的Intelligence Unit,悉尼大学等几个机构制作,完整的排名在这里。左边的地图直观的显示了各个国家在排名中的位置,颜色越红表示越不和平,颜色越蓝则是越和平。排名第一最和平的国家是挪威;排名倒数第一的是伊拉克。在总共的 121 个国家里,中国排名 60(正好在中间), 美国排名96,俄国排名 118 (倒数第四),印度 109,巴西 83。欧洲国家普遍排名比较靠前,亚洲国家排名最靠前的是日本。

其实这个排名也有它的问题,譬如欧洲和日本之所以排名靠前和美国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日本,处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军费开支在其 GDP 中的比重(这是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自然要低很多(欧洲,韩国等国家也类似),同时由于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也不可能过多的表现出好战的倾向;而美国,因为较多的插手世界事务,并且在很多国家有军事基地,排名自然也就比较靠后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伊拉克战争)。从某种角度上讲,虽然美国的排名比较靠后,但是美国对于世界和平还是有不少贡献的,毕竟整个战后的世界秩序是美国建立起来的,而这个秩序到目前为止至少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和一战与二战短暂的间隙相比)。尽管这样的秩序不一定对于任何国家都公正(呵呵,有绝对的公正么?),但是有秩序毕竟胜过毫无秩序的混沌,就好比暴秦统一六国仍然是历史的进步一样。

中国的排名大概会让人们理智的思考一下“中国威胁论”的可信度吧。总的来说,中国的排名不错,特别是在大国里,中国算是最和平的国家之一了;而中国的四周却几乎都是深红色的国家。所以直观的从地图上看,中国不该是“威胁”的原产地,而是“和平”的摇篮了。不过,中国也没有必要去争“最和平国家”这样的帽子,正如《司马法》所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Blog分类: 

PBS 的中国记录片

今天跟上了看最后两集,并且录在了电脑上。一集是讲环境保护的,另外一集讲的是社会问题。总的来说,PBS 还是力图做到中立中肯,讲环境污染的时候,既提到了反面的例子,譬如淮河;也提到了正面的例子,譬如汉江。记得高中的时候在家里看午间新闻,有一个关于淮河污染的跟踪报道,不知道居然过了这么久污染还是这么严重。老家正好在淮河边,回去过好几次,也亲眼见过淮河,不过似乎老家那里的淮河污染得还不是很厉害,可能下游的污染更严重一些吧。湖北的环保似乎不错,汉江的水很清澈,当地自发保护汉江的志愿者还掬了一捧水直接喝了下去,证明水质的甘甜。除了内地的河流污染,记录片也谈论了雅鲁藏布江的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然后谈了沙漠化,提到了一些缺水的地区,也赞扬了政府改造沙漠的政策,并肯定了效果。然后谈了南水北调,讲了三峡,采访了一些学者,还是挺长知识的。第二集讲的是自由与正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也不出意料。片头有乡村选举,但是最后一集里并未提及,可能前面的剧集里提到过,我错过了。呵呵,算是一个了解国内现状的教材吧,虽然并不一定的公正客观,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Free Tags: 
Blog分类: 

了解中国

PBS 最近制作了一系列四集关于中国的电视节目 China From The Inside,昨天晚上播放了两集,但是我错过了,听好几个同学都说很好看,查了节目预报,今天晚上(其实是明天凌晨)还会重播,时间很晚了,不过好在有 TV Tuner,打算把这两集节目录下来,明天白天再看,看一下最新的老外眼中的中国。其实电视记录片也是一面镜子,也可以看到功过得失。呵呵,如果我的 TV Tuner 还可以正常的工作的话,很乐意把录制下来的节目与大家分享:)(这个该不算违反知识产权吧,权当录在 VHS 上然后借阅?)PBS的网站上还有关于中美比较的小测试,做了一下,错了两道,有些汗颜,也算是专业领域里的东西了,居然都没弄明白,以后在评论这个 quiz 吧,省得搅了大家做题的雅兴。上帝保佑我的古董级的 ATI TV Tunuer:)

Free Tags: 
Blog分类: 

温室气体,中国,美国

看到 Economist 上最新一篇报道,关于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虽然现在美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居世界首位,但是到了2025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超过美国。当然,这只是排放总量,如果按照人均排放量来说,中国肯定上不了这个榜,大约应该是美国与欧盟居首位。不过毕竟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还是该严肃对待的。报告是由一个英国的机构作的,虽然就排放总量而言,中国将与美国不分伯仲,但是这份报告的研究者仍然认为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该是美国的责任。他给的理由很有趣:

But there is one country towards which Sir Nicholas gestures when he writes of the need for “demonstrating leadership” and “working to build trust”, without which all effort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will fail: America. (China may well become a bigger polluter than America, but persuading it to do someth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will be near impossible if America does not act first).

呵呵,特别是括号里解释的那一句,如果美国不先行动起来,基本上不可能说服中国行动起来。这句话倒是很符合现实,不过不太合适用在温室气体排放这个例子上,因为毕竟中国签署并批准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 Kyotp Protocol ,而美国拒绝批准这个条约 (当然另一层原因是中国有“发展中国家”这个档箭牌)。更符合这句话的例子譬如 Ottawa Treaty (禁止使用地雷的公约),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全面禁止核试验),Roman Statute (建立国际刑事法庭的公约)等等。呵呵,从这个角度看中美倒是真的有“共同的战略利益”:)

Blog分类: 

中国,俄国与全球经济的讨论的总结(3)

<

p>

B 教授把一切的原因归结的两国政治精英对改革的不同态度。他认为俄国虽然早在1985年就开始了改革,但是由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仍以超级大国自居,不愿完全的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导致了苏联改革的不彻底;而相反,中国的自改革开以来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积极学习西方,因此才有了今日的成就。这个解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令人失望的,难道仅仅是政治精英的态度问题?

B 教授的论点成为后来发言提问时的焦点。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问到,苏联解体后,俄国连休克疗法这种狠招都用上了,难道还不能说明学习西方的决心么?B 教授回答说各级的官僚未必积极执行这样的改革;又有人问到,那美国的态度呢?在中国刚开始发展的10年中,美国是大力支持的,而苏联尽管努力向西方示好,但是仍然未得到西方的有利帮助,俺也发问:如果是政治精英决定一切,那为什么在苏联的改革政策没有成效的情况下,政治精英并没有改进政策?左派老师更是问的一针见血,他说在B教授的观点中一点看不到"政治"的影子,B 教授显然忽略了基于不同利益基础上的权力的冲突。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又紧接着发问,中国支持私有企业的发展也是90年代以后才有的政策,之前中国的私有企业不过是个体户而已,也就是说中国在改革的初期也并没有完全照搬纯粹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为什么B教授以此来解释中俄发展的差异呢?还有人说到,在冷战时期一个人问当时的西德总理,几十年后能够崛起的世界大国会是苏联还是中国,西德总理毫不犹豫地说是中国,从这个角度看发展问题,是不是有比政治精英更深刻的文化或是结构的原因?

可惜 B 教授并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总的感觉,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却无法解释这个问题。那究竟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请听下回分解^_^)


Blog分类: 

中国,俄国与全球经济的讨论的总结(2)

乔治城的B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然不止一个人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从1991年起的15年间,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的工商业巨人,而俄国却停留在原材料的生产上。以2003年两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为例:中国出口额是 $438,228 M,而俄国只有 $133,717M。中国的出口产品中90.6%是工业制成品,其中重工业产品占总出口额的42.8%;而俄国占出口产品的53.0%是能源,工业制成品只有21.2%,其中重工业产品只占总出口额的7.0%,与矿石出口比重差不多(6.8%)。但是,在两国开始改革的时候(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俄国在85年左右,戈尔巴乔夫的Perestroika和Glasnost),俄国明显比中国有更好的工业基础,更强大的技术力量以及普遍较高的教育水平,但是为什么二十年的改革过去了,俄国变成了一个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而中国却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其实这也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发展中国发展了几十年却鲜有成功的?为什么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的例子都在东亚?B教授还给出了一个统计数字,在过去二十年中,如果算上中国,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下降了;如果除去中国,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却是上升了,也就是说贫穷发展中国家真正发展的基本上只有中国。

B教授比较了中俄经济发展的四个不同方面:区域发展,经济部门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以及腐败问题,并认为在所有的方面中国都胜过俄国许多,即便是腐败问题,中国的腐败也要比俄国的腐败更有积极作用一些,他把腐败分为三种:掠夺者(looter),寻租者(rent seeker)和红利征收者(dividend collector)。所谓掠夺者,就是指官员直接通过行政手段与权力没收掠夺并占有私人工商业者的财产;寻租者则是官员通过权利强行剥削私人财产;红利征收者则是官员通过鼓励支持地方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从中得到相应的红利。虽然三者都是贪污腐化,最后一种对经济的影响要小一些,而第一种则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摧残。当然,B 教授的这些比较给人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感觉,所以听众急切想知道的是他对这些发展的差异的最根本的解释。

但是,他的解释却令人较为失望。(下次继续^_^)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