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猜猜这是哪国的英雄?

[img_assist|fid=1125|thumb=1|alt=吉尔吉斯邮票:玛纳斯雕像|caption=吉尔吉斯首都的玛纳斯雕像]
参加了一个邮寄的集邮协会,每个月都会收到厚厚的一口袋邮票,喜欢的留下并按照标价付款,不喜欢的装在免付邮资的信封里寄回去就行了。其实没有多少闲钱来丰富自己的藏品,所以每次都只是赏玩两三周,然后再把邮票寄回去,既长了见识,又不至于没钱吃早餐。呵呵,原来收集古钱币的时候,早餐钱都省了,但是古钱币的价值是Private Knowledge,往往可以低价买到珍品;而邮票的价值大多是Common Knowledge,打交道的又是集邮公司,所以不期待什么惊喜,只是长长见识。后来集邮协会发现邮寄珍稀邮票总是得不到回报,所以改变策略,每次都邮寄一部分美国的珍贵邮票,而一些其他国家的廉价邮票,这倒是合了我胃口,几十美分就可以留下一套不错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纪念邮票。

昨天又收到一口袋邮票,中间有一张挺有趣的(见上图),乍一看,像是一位骑马的中国将军,不过看不清楚细节,加之注释又是斯拉夫字母,读不懂,但是看到MAHACKA一个词,Google一下,原来是玛纳斯(Manas),这么说来果然和中国有解不开的渊源了。这枚邮票是吉尔吉斯发行的,就是前阵子没有灌完的“李陵的土地”。顺便又google到了另外一枚同一主题的邮票(见下),这张邮票里玛纳斯的扮相就更像中国的一位武将了。事实上,说他是一位中国的英雄倒也无妨,毕竟他也是中国的柯尔克孜族的英雄。援引一下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对玛纳斯一生事迹的概括:
[img_assist|fid=139|thumb=1|alt=吉尔吉斯邮票:玛纳斯]

玛纳斯诞生前,统治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卡勒玛克王由占卜者处获悉:柯尔克孜族人民中将要降生一个力大无比﹑长大后要推翻卡勒玛克人统治的英雄玛纳斯。卡勒玛 克汗王遂派人四处查找,并把所有怀孕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一一剖腹查看,以便杀死即将诞生的玛纳斯。但在机智的柯尔克孜族人民的保护下,玛纳斯终于在阿尔泰的 布鲁勒套卡依地方平安地降生。目睹人民的苦难生活,使玛纳斯从小就对外来的掠夺者充满了仇恨,他立志要为本民族报仇雪耻。玛纳斯还在幼年时,已成长为一个 力大无比的英雄。他同情贫穷的人民,把自己家的财产分赠他们;他参加劳动,在炎热的吐鲁番耕种庄稼。他长大后敬重长者,信任贤能,团结了四面八方的勇士, 统一了被分散的柯尔克孜各部落,联合邻近被压迫的民族,南征北战,使各族人民过上了欢乐富裕的生活。他被拥戴为汗王,成为当时被卡勒玛克奴役着的各族人民 公认的领袖。后来,他不听贤慧的助手──爱妻卡尼凯依的劝告,带着40位勇士和大队兵马,对契丹人的京城进行远征。玛纳斯在这次远征中身负重伤,回到塔拉 斯后逝世,柯尔克孜族人民重新陷于灾难之中。
[img_assist|fid=142|thumb=1|alt=吉尔吉斯邮票:蒙古包]
这只是这篇宏大的史诗的第一部,这部史诗一共有八部,讲述了八代英雄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了“北京”,但是学者认为可能是“北庭”的转音,因为北京毕竟里他们太远了,还有提到的“克塔依”人,学者认为这是契丹的转音,呵呵,不知道这里的契丹指的是真正契丹,还是泛指的江淮以北的中国。

Blog分类: 

日俄对马海战一百周年

[img_assist|fid=128|thumb=1|alt=对马海战图|caption=日俄对马海战]
一百年前的今天(1905年5月27日),位于日本群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对马海峡依然是寒风凛冽。巨浪滚滚中,一支疲惫的舰队正在惶恐不安中行驶,全体船员昨夜一夜无眠,全部严阵以待,准备迎击可能出现的敌人,可是昨夜却异常地平静。今日正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日,早上8时,这支俄国舰队照例升起了桅顶旗,而就在此时,医院船“乌拉尔号”报告发现了日军的巡洋舰。可是,俄舰队的总指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中将并没有制定作战方案,只向舰队发出了一般性作战指令:巡洋舰保护供应船,其他舰只听从旗舰指挥。

日舰仍然不声不响的尾随俄国舰队,终于,俄舰上的炮手忍不住,在11时15分首先向日舰开火,其他俄舰也开始射击,日本巡洋舰立即还击,可是由于双方相距较远,并未射中对方;11时30分,俄舰为了避免浪费弹药,停止射击。终结日俄战争的对马海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战争的过程对俄国而言,异常惨烈: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8艘战列舰,6艘被击沉,2艘被俘;9艘巡洋舰,4艘被击沉,3艘被扣留,一艘逃到海参崴,一艘逃离战场搁浅后被官兵自爆;3艘海防铁甲舰,2艘被俘,一艘被击沉;9艘驱逐舰,1艘被俘,4艘被击沉,1艘被扣留,1艘遇难,2艘逃到海参崴;1艘假装巡洋舰被击沉;8艘辅助舰,4艘被击沉,2艘被扣留,2艘医院船被俘。而日本方面,仅有3艘水雷艇被击沉。人员方面,日军死亡117人,伤587人。而俄军死4830人,受伤人数不祥,5917人被俘,1862人被外国港口扣留。俄国的整个损失是其海战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这支俄国舰队的覆灭倒算不上意外。战争的背景是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利益之争。俄国一心想独占东北并控制朝鲜,这不仅与日本的利益冲突,也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的不满,于是就有了英日之间的联盟。俄日之争达到白热化,在陆海军遭到一系列失利之后,沙皇慌了手脚,匆忙决定派波罗的海舰队去远东,以增强远东的海军力量,这支舰队被重新命名为第二太平洋舰队。

可是从波罗的海到远东的旅顺港,路途遥远,航程有18000海里,途中后勤供给困难。舰队官兵的士气又极其低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甚至认为日本的舰队已经航行到西北欧的海域,所以在舰队刚刚进入北海的时候,就自以为发现了日舰,慌忙射击,结果击沉了英国的渔船,不仅如此,俄舰之间也误把友舰错认为敌舰,相互开火,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赫尔事件”。事件之后,英国自然不满,再加上它与日本的同盟关系,立刻用战争相威胁。在海上,俄国自然不是英国的对手,只好屈服认错,赔偿了事。由于这次事件,俄舰在西班牙被迫耽搁了一周,重新起航后,在地中海西口舰队分为两部分,吃水量较浅的船只走苏伊士运河,较深的船只绕道非洲好望角,两支舰队在马达加斯加会合,然后再一起横渡印度洋。

好不容易到了马达加斯,却传来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日本陆军占领了旅顺,全歼了俄国的第一天平洋舰队。这时,第二太平洋舰队的使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本来的打算是和第一舰队会合,一起夺回制海权,而现在第一舰队已经被歼灭,第二舰队必须独自面对日本海军,长途袭远,以少敌多,情况对俄国非常不利,但是沙皇却铁了心的要孤注一掷,仍然命令第二舰队去远东,并派遣了一支新舰队支援。

可是第二舰队还是在马达加斯加停留了三个月,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煤和后勤供应。当这支舰队最终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中国海面的时候,日本已经以逸待劳,恭候多时了,俄舰之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次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意义深远。它结束了持续一年多的日俄战争。俄国惨败,国内革命一触即发,不得已,沙皇只好宣布宪政,设立国家杜马;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其侵略的野心,极力向朝鲜及中国的东北地区扩张,并在几年后吞并了朝鲜;日本的胜利也大大刺激了当时的中国,这次胜利被认为是宪政对专制的胜利,国内要求立宪的呼声此起彼伏,不久便有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之举。

Blog分类: 

有趣的唐代藩镇

[img_assist|fid=124|thumb=1|alt=河北三镇|caption=河北三镇]
接着前几天的话题的多聊两句。对于唐代的藩镇,宋人有一句很有趣的评论:“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从表面上看,内忧外患,似乎已经衰弱到了不堪一击,但是却又残存了一个半世纪。这种“弱而不亡”的状态和藩镇之间的制衡以及中央与藩镇之间的制衡是密不可分的,看似四分五裂,实际上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动态均衡,直到黄巢大起义,严重破坏了这个均衡,于是力量迅速的重组整合起来,不久某些藩镇坐大,再无其他力量可以制衡,唐朝统治终于土崩瓦解。

说起唐朝的藩镇,经常地会想到的是“藩镇割据”,其实唐朝安史之后的四五十个藩镇中,真正割据的只是少数,最为典型的是“河北三镇”,其他大多数的藩镇还是忠于朝廷的。这四五十个藩镇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便是割据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旧部归降者,代表就是河北三镇--卢龙, 成德和魏博。这类藩镇的藩帅不由中央任命,而是本镇将士拥立,他们的赋税也不上缴中央,全部留作自己瓜分。他们表面上忠于朝廷,事实上却像一个个独立的王国,虽然代、德、宪、穆诸朝多次讨伐这些藩镇,但是全部以失败告终。安史之后的藩镇动乱,以这类藩镇居多。

第二种是遏制型,主要在中原一带,譬如宣武、武宁、河阳、河东等。这些藩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遏制上面的割据藩镇,他们平时常宿数十万重兵,防备河朔割据藩镇的侵扰,同时他们的赋税也基本上留作自己用,主要是为了维持强大的驻军。他们既是唐朝中后期平乱的主要力量,又是乱兵频生的是非之地,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接受中央的管辖的, 虽然也有暂时割据的情形,但是不久就被讨平;虽然有时候也抗拒中央命令,不听从调遣,但是都不长久。

第三类是守边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边疆,防备西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这类藩镇也驻有重兵,但是他们必须依赖中央供给。与中原藩镇不同,他们的驻地并不富饶,不能自给,需要中央财政供养。这些藩镇相对安定些,当然也有少许叛乱,主要原因是衣粮欠缺或是藩帅太贪,克扣粮饷。

最后一类是赋税财源型,主要是东南一带的藩镇,这类藩镇没有多少军队,但却极其富裕,是中央的赋税之地。这类藩镇很少叛乱,所以史称“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这些藩镇之间相互制衡,东南藩镇有财无兵,西北藩镇有兵无财,必须中央集中调度,听从中央指挥;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相持,中原偶尔也有藩镇想联络河北三镇一起造反的,但是很快就被周围其他忠于朝廷的藩镇平定;而河北三镇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灭掉中原的藩镇,想安史一样打进长安。不过比较有趣的是,为什么区区三镇(宪宗以后,割据的基本上就只有河北三镇了),唐朝一百多年都平定不了?

Free Tags: 
Blog分类: 

历史收藏

欢迎来到我的历史收藏!里面分门别类的有不少东西,慢慢看啊! __历史地图__ # [中国历史地图集] __历史年表__ # [中国历史年表wiki] __历史文章__ # [晒晒历史]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忠臣的两难境地:Formal Analysis

呵呵,不是读史之余的感慨,而是读paper之余的杂谈。期末要做一个关于国家间贸易的模型,稍加改变倒是说明了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忠臣的困境。

这里的忠奸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和简化,简单的说,忠臣的总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的(换言之,他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而奸臣却是以一己或是一个小集团的私利为重(换言之,和国家的利益不同)。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假设某个朝代正在与宿敌开战(譬如南宋与金),皇帝对军事并不熟悉,需要征求精通战事的大臣的意见。通常大家都认为主和的往往是奸臣(譬如秦桧)。有一个忠臣,在详细的了解情况后,认为按照当时情况确实主和确实最符合国家的利益。于是他建议主和。皇帝的利益自然也是和国家一致的(当然,你可以把这只当作一个假设)。因为他非常信任这个大臣(换言之,他认为这个大臣是忠臣的几率很大),所以他仍然会接受大臣的建议。但是接受这个建议后,他对这个大臣的信任度会降低(换言之,他认为这个大臣是忠臣的几率降低)最后这一点可能不是很直观,不过可以用例子来说明一下。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尽管这个大臣精通战事,但是仍然有可能犯错误(尽管这个几率很小),如果他主和的建议被接受后,事实证明主和是错误的,皇帝对他的信任自然会下降。但是更重要的是 ,即便他的建议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皇帝对他的信任仍然会降低。(相关证明可以参看Stephen Morris JPE 2001 vol no2,另一个相关的证明Ely & Valimaki QJE 2003 Aug)。

于是忠臣便有一个两难境地:主和,但是以后被当作奸臣的几率增大;主战,但是会损害到国家(和自己)的利益。这里被当作奸臣的忧虑并不是出自对单纯名声重视,虚名对于古人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旦被皇帝当作奸臣(准确地说是被当作奸臣的几率增大)就意味着自己以后正确的建议将不再被相信或是被打大折扣,从长远看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如何选择?

还可以描述一个更极端的例子。一个精通战事的忠臣认为应该主和。但是他如果提出主和就会被皇帝砍头,以至于以后再没有建议的权力。他该怎么做?是“死谏”还是...?注意,这里的死谏并不能博得令名,即便是死了,也可能只是一个冥顽不灵的奸臣(基于上文提到的人们信条:奸臣主和)。

似乎就只能委曲求全了,与个人,与国家都有好处,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牺牲国家的某些短期利益,可是...

在人们普遍狂热的时代里,忠臣的困境的到了充分的体现:或者作为叛徒凄然死去;或者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不得不在若干问题上违背初衷委屈求全,而若干年后还会有人出一本《晚年xxx》的书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对xxx批判,sigh。

Blog分类: